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朴实无华的不凡——记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郑庚修教授

    日期:2010-04-16来源:隋晓燕 栾俊 浏览量:

                                   一张实验台,几支试管,他用手边简单的器材和药品,致力于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与开发,他成为了“混合溶剂中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的方法”专利的持有人。他就是米兰·(MILAN)官方网站,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郑庚修教授,现任山东省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农药学会理事,自1995年从教于化学化工学院以来,他就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合成(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医药及农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几年来,郑教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潜心钻研,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学校、学科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学校,他是为人师表的智者,三尺讲台,他帮助年轻的学子书写关于美好未来的梦想;在公司,他是质朴的工程师,他将产学研结合,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身兼数职 教学相长

      早在化学化工学院与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建立友好单位时,年轻的郑教授就凭着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成为双方友好合作的第一批交流人才。多年来,郑教授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担任金城公司的技术顾问,架起了公司与学校联系的桥梁,为双方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学校,他严谨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呵护,并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这使得他的授课生动有趣,课件简明扼要,符号画图规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他的课也因此倍受同学们的欢迎。曾经是他的学生的于海琴老师这样评价郑教授:“大气恢弘,从容淡定,讲课生动活现,融会贯通,以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字字珠玑,启迪智慧。”在公司,他视自己为普通工人,耐心、认真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工人,指导他们应用技术,在公司的每一分钟他都与其他员工一样踏踏实实工作,从来不见他有盛气凌人的架子。虽然要在学校与公司之间来回奔波,虽然身兼双职使他比其他人更加辛苦,但对学生的责任,对学科的热情却是他心中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他在产学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不断进步。

      身兼大学教授与公司技术顾问双职,郑教授有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成果颇多。他曾先后获2007年度头孢中间体生产新工艺创新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头孢他定活性酯生产新工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在2007年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新工艺开发与应用中荣获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08年度AE-活性酯生产新工艺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近几年时间里完成产业化项目10余项,完成工业化产值10亿多元,现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40 多篇,其中6篇SCI收录。其中非金属条件下的乙苯催化氧化研究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5.6的国际期刊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上。

      在学校与公司间交流方面,郑教授在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更是做到了使双方互利共赢:学校为公司输送大批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公司为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郑教授为金城公司带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因此,淄博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在米兰·(MILAN)官方网站,设立了奖学金,此项奖学金为连续三年的支持,每年十万元,旨在奖励成绩优、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及实习生。在院企合作中,郑教授也成功完成省科委鉴定项目八项,其中五项达国际先进水平,三项国内领先,成立山东省头孢类中间体工程技术中心,主持头孢吡肟合成工艺创新研究、头孢中间体生产新工艺等多项省级课题和横向课题研究。

    诲人不倦 授之以渔

      科研成果显著的郑教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本质、最普通的身份:一名教师。郑教授曾做过学生管理工作,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为自己策划好大学生活。首先,要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创造发展的空间。其次,学生要学会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他认为:本科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学生学习应该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资本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或者在工作中有发挥的余地。而对于硕士教育,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致力于在化工领域的技术开发,要学会独立地从事创新研究。不少学生正是听从了郑教授的教诲,按照他的指导一步步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在他们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并有所成就。

      在教学工作上,郑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总是给予最大的帮助。教学中,他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将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带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研究生在研究中必须要明确研究课题,认真设计研究计划并加以有效实践。在学生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用启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学生进行研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他都会设计单独的培养方式进行“因材施教”,使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与辉煌。

      郑教授对学生的关怀是全方位的,从学习到生活,从实习到就业,至今仍有很多毕业生和郑老师保持着联系,询问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对此,老师都欣然给予耐心的回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郑教授大力鼓励他们深入研究、永不放弃,力争进一步深造;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更是倾尽自己的全力帮助解决。他总是能洞察到学生的想法,帮助困难学生重树信心,学生们和郑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如此,使得郑老师走遍天下都有桃李芬芳。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郑教授就是这样,不仅用他的科研工作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作为师者,他更是“行为世范”,用他的知识与信仰温暖着学生求知的心灵。(学生记者 隋晓燕 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