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高水平大学建设——校园夜晚的点点灯光

    日期:2010-04-30来源:陈敏 浏览量:

      2010年2月14日晚7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时,材料学院“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曹丙强博士实验室的灯光又亮了起来,他依然坚守在实验室做着自己的微纳粉体科学研究。“曹博士的实验室几乎每天是材料学院最后关灯的实验室之一,并且不分节假日。”材料学院实验楼的看门老大爷说。对于曹博士来说,来米兰·(MILAN)官方网站,的这近一年的时间,实验室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目前,他已在国际著名期刊J.Phys.Chem.C和J.Mater.Chem.上发表了两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

      其实,像曹博士这样爱岗敬业的专家学者在米兰·(MILAN)官方网站,还有很多很多,实验室的点点灯光见证了他们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辛勤拼搏、勤奋努力。2009年,学校获得博士授权建设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教育厅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米兰·(MILAN)官方网站,协议书、国家教学奖实现历史性突破,米兰·(MILAN)官方网站,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路上一路前行,激励着全校师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尽心尽力。我们就从学校实验室夜晚的点点灯光中去寻找全校师生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热情和激情。

      笔者对学校理工科的部分实验室做了一周的统计,材料学院实验室白天的利用率为100%,晚上在70%左右;化学化工学院实验楼平均有56个房间亮灯;机械学院在四天的调查中,6个实验室的灯是全亮的;土建学院8个实验室的亮灯率也在70%;控制学院的实验室是向部分本科生开放的,他们在一周的亮灯率统计中是100%的。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实验室晚上的亮灯率在80%以上,基本上会亮到晚10点各实验楼关门的时间。有的老师为了寻求一个实验结果,会坚持到更晚;有的实验室的灯甚至是通宵达旦亮着。这一组数据显示,济大全体老师正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尽职、努力、奋斗着。

    点点灯光见证教师的科研硕果

      对于大部分理工科老师来说,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所以实验室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教室”。2009年学校获得纵向科研立项37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科研项目数量和到帐经费都有较大增长。2009年共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国家建材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科研奖励157项;共申报各类专利120项,比2008年增加近三倍;获得专利授权24项。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见证了老师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化学化工学院张书香教授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张书香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有3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2部。他在山东省高校中率先开展了“氟化工材料”的研究,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张书香教授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全都工作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每天的工作时间多达十几个小时,他的实验室的灯光通常会亮到很晚,甚至彻夜亮着。张老师每年的工作量多达600多学时,是学校规定的工作量额度的2倍以上,他始终坚信,既然目标是遥远的地平线,就该多一些勤奋和努力。

      来校近一年的材料学院曹丙强教授主要从事“微纳粉体”方向的研究,他说:“通过在国外进修,将国际上流行并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带来,用于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并和老师们一起探讨;通过国外积累,具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将自己的所学思路总结整理一下,并按照积累思路进行招标、采购,用于实验方向的发展和实验室的建设。”对于材料学院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曹教授说:“实验室在近—年的建设后,已经初具规模,我带领的8名本科生、2名硕士生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的科研。”曹教授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中。

      材料学院的很多老师们都放弃了下班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将自己的整个身心、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中,他们反复推敲、反复实验,并将自己研究出的前沿成果写成高水平论文或申请国家专利。常钧、曹丙强、黄世峰等教授,作为材料学院的年轻教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把完善实验室建设作为己任,积极探索,尝试开发研制多项成果;郑少华、芦令超、刘福田、付兴华等教授,作为材料学院的负责同志,平日上班时间被各种公务缠身,他们就充分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搞科研项目,并取得佳绩。

    点点灯光见证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实验室的点点灯光不仅见证了教师取得的累累科研硕果,也见证了教师们教书育人、培养创新人才的勤奋敬业。

      土建学院给水排水科研团队的老师们每天早上7点多便来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离开,各个科研团队正抓紧一切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正是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来与学生一起做实验。一位正在做实验的学生说:“尽管实验研究很累、很繁琐,感觉也很辛苦,但老师们不计个人得失,与大家共同奋斗的精神使科研团队取得了成功。”材料学院的胡广达、李国忠等教授除了在科研上的突出成绩外,在指导研究生工作方面也是有口皆碑,他们的学生被送到香港等地继续深造。

      控制学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的工作举措,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发挥,取得了一批成果。米兰·(MILAN)官方网站,科技协会会长、在实验室学习并且在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的王兆生说:“每年寒暑假期间,老师同我们一起备战各项赛事而且还辛勤带着我们做项目。在实验室里,老师们一般都会在十一点左右才离去,有时候甚至为了调试一个程序而通宵达旦。”正是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耐心培养,才让控制学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并且在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郑显臣老师指导的2009届毕业生许凯和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专业兴趣,在校期间成功实现创业,成为拥有50万固定资产的“大学生老板”;学生许衡祖荣获全国电子电路设计大赛二等奖。

      在谈及实验室老师的培养方面,王兆生深有感慨地说:“一般我们为了某个项目或者程序努力调试的时候,老师们都始终和我们一起分析修改。上届恒拓杯电子大赛中,比赛前天参赛作品出现故障,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时,老师们一直在不间断地指导我们调试程序,直到很晚仍坚持对我们进行鼓励和指导。”最终,同学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里饱含着老师们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指导。

      实验室的点点灯光见证了理工科教师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热情,对于文科学院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但是他们将家当成“办公室”,克服重重困难与不便,毅然在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做着自己的努力。2009年来校的朱孔来教授被聘为管理学院“经济评价与管理决策”方向学科带头人。来到管理学院以后,他积极投身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一方面自己积极申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内的科研课题,半年来,先后申请并获批了5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朱孔来教授鼓励团队成员尤其是学院的青年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主动指导和热情帮助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去年有5位年轻教师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分别各自成功获批了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的立项,另有两位老师各自获批了1项国家统计局课题,在青年老师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今年年初,朱教授积极鼓励管理学院的老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课题,主动提供信息和参考资料,帮助30多位教师修改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使管理学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达到40多项,同时申报省科技攻关、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国家有关部门课题30多项。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增砖添瓦。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诗经·生民》)后稷用辛勤的劳动换来收获的喜悦。米兰·(MILAN)官方网站,正走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路上,每个济大人都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奋斗着,愿我们如后稷一样,拥抱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灿烂明天。
      
      
    撰稿:陈 敏(本文得到学生记者苗苗、尹蓉、宋超、杨坡、贾存迪、李莹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摄影:张 伟(图为4月27日晚,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里学生正在做实验)
    编审:高志刚、刘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