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专稿:高水平大学建设专家解读(五)

    日期:2010-06-12来源:   浏览量:

    科研强校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科研强校”发展战略解读
    丛晓峰



      为实现创建“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我校提出了三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科研强校战略,指出科研强校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是由高水平大学的内涵特征以及我校发展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


      一、高水平大学必然要求高水平的科研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撑,就不能称其为高水平大学。科研水平一般是由科研队伍、科研平台数量与层次、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数量、科研奖励、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等要素体现出来。细数国际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京都大学等无一不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与超一流的科研水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优秀大学也都是依靠较高的科研实力与科研水平在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因此,我校要想创建高水平大学必然要大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科研实力。


      (一)科研水平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科学研究的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决定着大学的类型和层次。我校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制定了“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但我们要建的“高水平大学”最终是什么样类型?有什么特色?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在全省、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知名度有多高,地位和声望怎样?等等。毋庸置疑,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将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研水平是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拥有大学文凭,而缺乏特色和专长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而我校要想造就有特色和专长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就必须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密切关注所在学科的科研前沿动态,并亲自投身到科研工作当中,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手段,从而使科研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研”“学”相长。


      (三)科研发展彰显“高水平大学”的特色


      在实现我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进程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而科研工作正是建立和培养这种特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不平衡,就很难像其他研究型大学那样形成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局面。因此,营造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异军突起的局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科研水平是选择优先发展的专业或学科必不可少的评估指标之一。没有科研支持的专业或学科,无论多么活跃,仍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会因无法长期保持特色与优势而最终走向衰落。因此,我校可以以科研为先导,通过发展优势专业或学科,整合学校资源,实现以点带面,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科研强校战略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的作用


      (一)科研能够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来说,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发展知识,科研与教学是“源”与“流”的关系,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来支撑;高水平的科研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实现其价值;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渗透。如果没有科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学术氛围和学术地位,教师就不可能提高学术水平,所授学科知识水平也就难以提高。而教学改革本身也离不开科学研究,我校在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大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是我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科研能够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中心内容,重点学科的创建,无一不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因此,科研是学科生产的“孵化器”,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是学科效能的“倍增器”。众多的学科门类都是在前人通过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的出现。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该学科的科研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性措施即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吸引高水平人才,有利于科研团队建设。学校的声誉与它的学术成就即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开展高水平的科研与开发工作,在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的同时,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自然也得到了提高。而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这种“无形资产”是可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学子,从而促进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学校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科学研究是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代大学中,科学研究既是独立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之外的大学基本职能,同时又是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服务社会既是大学应尽的责任,也是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只有高水平的科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学才能争取到全社会的更大支持。可见,大学的社会服务是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活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回馈社会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具有和履行好这样的职能。


      三、结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贯彻落实好“科研强校”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水平论文发表、科研立项、成果获奖、科普宣传、平台建设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科学研究的优势与研究特色不够明显、承担高级别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数量偏少、科研的整合程度不高等等。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009年,学校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制定印发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计划》中提出了从现在开始至2015年,我校人文社科发展总目标以及高级别课题承担数量、科研经费总量、高水平论文数、高层次奖励、科研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具体指标,并围绕实现这些指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培育与建设”、“加大对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的培育与支持力度”、“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九大具体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计划》提出的各项指标,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下一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增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必须立足实际,认清现状,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功近利,要长远谋划,科学发展,切实增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从总体上看,我校拥有一支非常敬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队伍,特别是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从考核机制到奖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后,学校更要提倡并努力创造条件使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有宏大的学术气魄、开阔的学术视野、充裕的学术资源、长远的学术规划、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学术洞察能力、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要有宽容、包容、合作的胸怀与胸襟,一定要有敢于站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前沿的信心、胆量与气魄。


      2.要做到精心、科学、有效的组织。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处在艰苦的爬坡阶段,在这个时期,更需要有效的科学组织,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就会处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今后,要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教师——学院——学校“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基本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是不同院系之间的整合,是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之间教师的整合,要尽快形成一支支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培育扶持出若干个优秀的学术群体。只要我们形成合力,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良好局面就会到来。


      3.要创新管理体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从机制和管理体制入手来解决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培育等问题,建立起以教师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要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学术资源的配置,形成有特色的学术优势。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并逐渐使这些制度、政策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走学术创新之路,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搞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要搞好创新,搞好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做到:一是使教师研究的兴奋点转移到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上来。二是要建设更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就是说要在“创新的科研”思想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鼓励教师或在原有学科理论范围内进行新的理论模型的建构,或在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实验,或在管理体制上尝试更能促进科研实力增长的新的探索。同时,还要通过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尽快吸收和掌握当前学术界的先进思想、先进观念以及先进的研究方法。“创新的科研”将是我校由注重数量型向注重质量型转变的标志,也是我校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首先,着眼于不断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服务山东、服务济南的意识,积极落实《米兰·(MILAN)官方网站,服务济南行动计划》,鼓励广大教师、研究机构积极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和开展相关学术活动,为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依托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加强对济南都市圈文化资源研究,特别是在地方文学、曲艺、城市发展史、饮食文化、文化古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积极为繁荣发展济南文化事业、建设文化济南服务。其次,转变思路、开动脑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不断提高纵向科研经费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经费。
      
      
    作者:丛晓峰【作者简介:米兰·(MILAN)官方网站,社科处处长,教授】
    策划:夏卫东
    编辑:刘珂珂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