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创新材料 开拓未来——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回顾与展望

    日期:2010-06-14来源:   浏览量:

      回眸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六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材料类复合型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努力走出特色之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材料学院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无论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材料学院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教学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建设方面,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的头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收到了明显成效。在组织建设方面,重点狠抓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保障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六年来,学院共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12期,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2000余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达80%以上,发展学生党员635人。注重调动和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奉献、爱岗、敬业精神,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学院的一大批学生党员都是学习和各项工作的先锋,教工党员绝大多数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为材料学院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坚持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的教育发展观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材料学院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质量为生命线,明确了发展的核心理念问题。学院注重加强教风建设, 修定的有关教学管理文件达到40余个,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这是抓好教学秩序的保证。对已有教学制度,重点抓落实。制定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符合材料学院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有力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年来,学院加大了课程建设步伐,对教师队伍和课程组进行了优化组合,课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现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优质课程6门;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实践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在1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基地被评为米兰·(MILAN)官方网站,优秀实践教学基地。


      六年来,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共获得省级教学项目4项、校级教学项目27项。有一位教师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五位教师分别获得学校两年一届的十大优秀教学奖,两位教师获得学校优秀课件奖,一位教师获得“青年教学能手”称号提名奖。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为了促进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研究的奖励和激励制度,起到了良好效果。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和岗位评聘等工作中给予重点考虑,列支专项资金支持教学研究和撰写教学论文,每年均开展教学质量活动月,专题研讨教学工作,并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教学活动,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明显提高。六年来,学院教师共撰写教学论文 150余篇,并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教学论文奖,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年来,学院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得校实验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有6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编写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两部教材分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三、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始终坚持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并重和传统材料与新材料并重的原则,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在建筑材料方向形成明显优势。学院所属材料学科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并建有“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山东硅酸盐学会、山东复合材料学会和山东颗粒学会依托本学科。


      学院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探索科研促进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搭建科研平台,充分调动全院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全院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真正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自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材料学院教学科研设施不断改善,科研成果丰硕。近六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5项,其中:973预研计划1项、863计划1项、863、973和“十一五”科技支撑子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际合作基金2项。承担军工863和总装预研基金子项等军工项目5项。承担省部级及其他科技项目12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400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发明专利授权55项。获得济南市科技进步奖2项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2项。在先进建筑材料、电子材料、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微纳粉体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研究方向与学术团队。


      四、强化学风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材料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在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坚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落实“实践育人”,开拓育人工作新领域,按“一二三四”培养方案,以专业技能拓展为主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学院专门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科技竞赛作品项目师生对接工作,签订指导协议书,并对立项的创新项目给予一定资助。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六年来,我院共获山东省“挑战杯”科技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6项。


      围绕人文素质培养和学风建设,以文化艺术节、主题实践等为基础的课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山东省第十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中,我院选送的节目《千手观音》获省一等奖。
    六年来,学院共有700余名同学分别考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近几年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均达毕业生总人数的30%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


      五、展望未来,再创佳绩


      经过六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专任教师中有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4名,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在编教师中正教授23人,副教授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校聘特岗教师9人。以博士导师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为学科方向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高级职称教师为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展望未来,材料学院将进一步突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强化精品意识,把加强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根本,激发全体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材料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成为国家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材料学院将继续解放思想,永葆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积极探索,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我校早日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夏卫东、刘珂珂
    编审:高志刚、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