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促进发展——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日期:2010-06-18来源:   浏览量: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政管学院党委始终围绕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结合学院实际,以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学风端正、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发展理念,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现了学院的全面、快速发展。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米兰·(MILAN)官方网站,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米兰·(MILAN)官方网站,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米兰·(MILAN)官方网站,红旗团委”等诸多奖项。


      一、实施“人才兴院”,强化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事关学院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实施“人才兴院”的师资队伍发展战略。


      根据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需要,制定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政管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近几年来,学院共引进中青年教师29人,其中学术带头人1人,博士12人,硕士17人,特别是2009年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原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教授的到来,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引进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在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行学习和提高,有3名教师被评为济南市学术带头人和济南市优秀青年技术拔尖人才,先后有13名教师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有3名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有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百人理论工程”入选者,有多人次获校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学奖”、“青年教学能手”等称号。


      二、狠抓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


      (一)管理监控到位。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重点抓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学期都布置教学期中检查、期末总结,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全院教师授课优良率达到90%以上。在学校组织的第三届“优秀教学奖”和“青年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中,学院选送的4名选手全部获奖。1人获“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2007年学院被评为“米兰·(MILAN)官方网站,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二)实践教学到位。学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已建济南天桥区工商局、七贤中学等16个本科教育实习基地,并筹建新泰市学生就业与创业基地,有效保障了学院本科教学实习的需要。学院还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利用寒暑假由教师带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课程改革到位。围绕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学院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管学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院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把它列入学院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得力措施,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广阔平台。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制订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规划》,通过引进与在职培养等方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思政课改革前的7门课程中,学院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被学校评为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被学校评为优质课程,“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为达标课程。2006年改革为4门课以来,学院的《“两课”课程体系优化与多媒体课件研究》和《“两课”课程群建设》成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均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资金项目。2007年学院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点。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出版著作13部,发表学术论文231篇,申请省市级课题立项近20项,获得省级奖励4项。目前承担着省级教改项目《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20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指南》10月份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院重视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全院教师共发表教学类文章40余篇,学院已经申请校级课程群立项2项、精品课程立项3项、骨干通选课立项9项,已经通过优质课验收的课程有9门、通过达标课验收的课程21门。1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通选课获学校精品课程立项资助,1门双语课程被评为学校首届双语示范课程。学院有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2门通选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有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20项。目前学院教师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项,学院教学项目60余项。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实力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提升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院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召开了学科发展专题会议,建立了重点学科负责人制度,整合资源,凝练方向,拟订了学院未来5-8年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组建了学院学术团队。


      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高水平研究成果及奖励和高层次科研立项方面有了新突破。近5年来,我院出版各类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8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摘要30余篇。已结题或在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8项,省软科学项目8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6项。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6项,其他各级各类成果奖26项。


      四、强化学风建设,注重能力培养


      政管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积极倡导“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踏实做人、追求卓越”的精神,狠抓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学术报告月”、“考研考公务员经验交流会”、“校园读书月”“励志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几年来,学院共有6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名学生获得省级奖励;1名学生获宋健奖学金。国家英语四级一次平均通过率高达85%,连年名列全校第一。考研考公务员比率连年提高,2009年达23.49%;今年接近30%;就业率达85%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专业技能拓展为主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树立“大文科”思想,努力做到专业知识学习基础扎实,博学强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办了《政管文集》和《文沁》两种学生刊物;以“挑战杯”为抓手,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有多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屡次获奖,曾荣获山东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校特等奖若干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1—2个队,连年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励。


      五、创新党建工作,推进科学发展


      政管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性锻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日常工作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学院以党校为依托,实施系统化、网络化管理,认真作好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规划和党校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学院网站、记者团、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作用,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社团、进学生宿舍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每年新生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占学生人数的比率高达90%。目前学院共有24个党支部、313名党员和622名入党积极分子。


      政管学院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各级各类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引导大学生党员矢志成才报国,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教育党员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意识。


      蓬勃发展的政管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切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夏卫东、刘珂珂
    编审:高志刚、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