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整版篇幅专访政管学院院长包心鉴

    日期:2010-10-09来源:刘珂珂 浏览量:

      9月28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整版篇幅(专访全文详见新闻网媒体之声栏目)刊登该报特约记者对我校政管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的专访。专访的题目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转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专业性报纸,是我国社会科学界最高层次和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阵地。


      包心鉴院长在接受专访中,从当代全球化的实质,我国转型性发展的内涵、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问题与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他对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看法。包心鉴指出,当代世界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与此相适应,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这“四化”,正在立体性、全方位地深化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深刻、更全面地开拓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之路。这样一种世界大势,是观照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视角。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发展,是一种结构转型性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是转型性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深层次地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和困难,也是转型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现实价值指向。包心鉴教授将当前转型性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难点概括为“五大挑战”、“五大矛盾”和“五大问题”,指出,这些挑战、矛盾和问题,是在传统中国的母体中分娩现代化的“阵痛”。化解矛盾,只能靠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深层次转型来解决,也只能靠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化大趋势和人类文明大潮流来解决。面对当前关键时期的矛盾、问题和危机,任何淡化改革甚至畏惧改革的观念和做法,都将对转型性发展造成新的障碍。顺利推进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尤其需要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和坚定的锐意改革胆识。


      包心鉴院长从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了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看法。他指出,在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问题上,当前有两种倾向性观点需要澄清。一种是“非独立形态”论,二是“中国模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又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文明选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还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国模式”。我们只有时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才能清醒认识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撰稿:刘珂珂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