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春种 夏耕 秋收 冬储——2010年学校工作回顾

    日期:2011-01-31来源:   浏览量:

      2010年,学校历经春种、夏耕、秋收,直到现在的冬储,一路旖旎,一路芬芳,塑造了济大人的气质与风范,彰显了济大人的心志与魂魄。盘点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年来学校涌动着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蕴藉、冬的沉静。难忘学校服务济南行动计划实行对接,难忘学校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权的获得,难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现场审核的通过,难忘教学工作试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改革,难忘党代会为我们开启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难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的新辉煌,难忘人才队伍建设的“造峰”与“蓄水”工程……无论是青年学子的勤奋学习、奋发有为,还是广大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亦或是以马学鹏、王淑坤夫妇为代表的离退休老同志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之情,就如同本报在2010年刊载的80余名活跃在校园内外,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条战线上的师生典型一样,无不展示了济大四万多名师生风正、气顺、心齐、实干、进取的精神。大家人人把心思用在干事上,把精力用在创业上,把功夫用在落实上,把本领用在发展上,“给力”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创造出了无愧于师生、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这一幕幕难忘的绚丽画卷,将永远镌刻在米兰·(MILAN)官方网站,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米兰·(MILAN)官方网站,第二次党代会——凝聚济大人的精气神



      7月2日至3日,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米兰·(MILAN)官方网站,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范跃进书记代表中共米兰·(MILAN)官方网站,委员会作的报告,通过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米兰·(MILAN)官方网站,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副书记、书记和中共米兰·(MILAN)官方网站,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书记。


      范跃进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主要思路:坚持一个模式,即坚持内涵发展模式;抓住两条主线,即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这两条主线;突破三个瓶颈,即突破人才队伍约束瓶颈、学科建设约束瓶颈、财政困难约束瓶颈;实现四项目标,即实现学科建设“4221”发展目标、科研工作“1136”发展目标、师资队伍建设“2263”发展目标、办学条件“3131”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形成学科建设发展新格局;搭建高层次平台,瞄准重大技术和社会课题,实现科研新突破;强化培养,注重引进,开创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学研结合,开拓服务社会新空间;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运行新机制。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这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实现今后的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推动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党代会从全局的角度,从时代的视野绘制出了学校再跨新台阶、再创新辉煌的宏伟蓝图。这既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全体干部党员的坚定意愿和全体济大人的共同心声,是我校面对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现实作出的战略选择。


      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是学校吹响的强有力的集结号,是学校发展的加油站,是学校腾飞的助推器,凝聚了济大人的精气神。人想干事需要精气神,单位发展需要精气神。对一所大学来讲,精气神不仅是形象状态,还是魂魄精髓,更是前行的动力源泉。学校发展展现出的这种精气神,体现在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定位中,体现在齐心协力、再创佳绩的追求中,体现在勤奋工作、不懈开拓的努力中。


      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2010年,我校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注重教学的内涵发展,科学管理,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学校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试点工作,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1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在本年度各项赛事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17项,省部级奖242项。


      2010年,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形式,以“小班级、少课时”替代“大班级、多课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目前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鼓励教师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聘请嘉宾举办专题讲座、学生自主演讲、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钻研的自主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改变目前一人一课的传统授课形式,鼓励任课教师之间互相兼课、实现一课多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门课上可以接触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继续推进导师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在2009年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完成了2009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工作和导师指导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完善教学活动评价环节;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共有1129位教师参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材料物理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进一步加强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管理学院张守凤教授申报的《西方经济学》被批准为2010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招生工作全线飘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10262人,其中本科二批7784人(含济南走读600名、高水平运动员13名、新疆定向生20名、新疆内地班14名),本科三批泉城学院1533人、中外合作办学231人、校企合作189人,优秀运动员28人,专升本497人。此外,我校今年第一次面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少数民族预科生60人。


      2010年,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今年开辟了10余个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实践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学校重点资助团队29个,全校有两万余名团员青年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达30000人次。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山东省文博会、社区、消防演习等各种志愿活动,树立了济大学子的良好形象;我校选拔的17名志愿者分别奔赴新疆、德州等西部地区进行了志愿服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材料学院崔英静获“山东省十佳辅导员”称号。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学风建设不断加强。杨涛获全国“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唐建鑫获“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冯凯当选第二十五届全国学联代表,甄真荣获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就业创业服务工程稳步推进。共建立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见习基地12个,6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基地,有10余名学生最终与基地签订了就业协议;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一项成果获教育部“昆山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2008届毕业生吕廷虎被评为“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是唯一一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获此殊荣。2010年,376名毕业生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51人考取公务员、选调生,71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面向基层就业项目,17名毕业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797名毕业生应征入伍。


      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0年,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军工平台建设、科研立项取得新进展。我校顺利通过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现场审核,由我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新型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立项支持,实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与立项的突破及国家课题立项数量大幅度提升;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研奖励再创佳绩。


      2010年学校获得纵向科研立项375项,国家级项目56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立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2项、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3项。科研项目数量和到帐经费都有较大增长。2010年学校共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科研奖励138项;共申报各类专利135项(以上数据截至记者发稿)。


      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新进展。“山东省建材工业综合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新申报济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参与或发起了4个国家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新成立校企合作科研机构4个、校内科研机构1个,新建产学研基地3个。新增山东省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山东省文化产业英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研究基地,为学校社科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主办、承办第七届水泥与混凝土国际会议暨CANMET/ACI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全国“大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平安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校园学术氛围不断浓厚。


      以服务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科技处与济南、淄博、德州、济宁、聊城、莱芜等地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积极为地方企业和学校专家们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校友办公室一起,发掘校友资源,加强学校服务行业的实效,我校获得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先进集体奖。今年开展了科技项目“结题验收促进年”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社科处成功承办了山东省暨济南市社科普及周活动开幕式,开展了“低碳经济与绿色财富”、“关心、关注、关爱——让健康走进心灵,走进社区”、“弘扬传统文化”三大主题系列活动,举办了科普知识图片展等多项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高,反响好,被评为201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先进集体。


      《中国粉体技术》和《米兰·(MILAN)官方网站,学报(自然科学版)》、《米兰·(MILAN)官方网站,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质量不断提高。《米兰·(MILAN)官方网站,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全国首批实现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米兰·(MILAN)官方网站,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和谐社会研究”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和谐社会研究”栏目还在2010年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栏目评比中被评为“名栏”。三个刊物的综合排名和期刊综合影响因子都有显著提升。


      学科建设——扎实顺利推进


      博士单位立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学位点申报工作成绩显著,各学科“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序进行,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立项实施工作顺利完成。2010年,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科现有基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狠抓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精心组织、积极筹备、顺利召开博士单位建设协调会。加强对博士立项建设工作的调度,对我校博士立项单位建设一年来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并对照博士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目标从学科基地、学位点、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支撑环境与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了逐一分析,统计各立项建设的博士授权学科、支撑学科建设成果。同时,注意横向比较,关注全国其它52所同类高校的建设情况,对各相关高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博士单位建设情况做好材料收集工作,关注其发展动态,做到知己知彼,为博士单位立项建设的顺利推进和迎接中期检查打下坚实基础。 


      在全国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我校限额申报的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全部获得通过;我校新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物流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至此,我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已增至3个,共有13个工程领域可以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实现了我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各学科“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学科“十二五”规划即将装订成册。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立项实施工作中,12项重点项目获准立项建设,涵盖了博士点培育、省重点实验室培育、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省人文社科基地培育等建设项目,为提升我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大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势学科方向,加快我校博士授予权立项单位建设,实现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新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平台基地建设效果明显,高质量做好“十一五”高教强省计划验收工作。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根据项目规划完成情况、专项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建设成效、发展水平及潜力、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主要经验、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形成《评估验收表》、《评估验收量化表》、《验收数据表》及验收报告。对“十一五”学科方向团队进行验收,17个学科研究方向团队均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其中5个团队验收结果为优秀。在“十二五”学科方向团队遴选工作中,确定26个学科方向团队(含泰山学者及省学科带头人团队6个)立项建设。完成2010年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共有18本学术专著提交申报,根据评审原则,最后确定出版基金资助文科大类4部专著,理科和工科类3部,共计7部专著。


      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010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权,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的突破,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


      开展精益化管理,研究生教育日常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录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80人,共录取硕士研究生471人。295人获硕士学位,其中授予全日制科学硕士学位249人、工程硕士学位44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2人。247名毕业生有18人考上了博士生,截至2010年10月20日,就业率达74。5%。


      深入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与探索,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制订方案、开展研讨工作,对我校如何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及规范管理形成了共识。2010年学校实行了导师分类别招生,实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突破;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活动。学校首次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时间从2周改为2个月,学分为1个。43门研究生课程通过了优质课程验收;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ISSHP、CSSCI等收录70余篇;研究生参与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20件。2篇硕士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7篇硕士论文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2010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人获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1人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铜奖,3人获第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6人在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中获山东赛区二等奖。2010年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7项。


      顺利推进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工作。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我校获准从2011年起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55人成为学校首届硕士推免生。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鼓励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深化学校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拓宽招生选拔渠道,建立考试与推免相结合的招生工作体系,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后,制定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米兰·(MILAN)官方网站,推荐免试研究生复试办法》、《米兰·(MILAN)官方网站,接收校外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米兰·(MILAN)官方网站,关于2011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校纪委的全程领导和监督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计划,53名优秀本科生被推荐到本校攻读硕士学位,1人被推荐到北京理工大学、1人被推荐到山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另外,2010年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薄弱环节,为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改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保密室检查验收与换证工作中,经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省保密局和省公安厅组成的检查,我校国家教育统一考试保密室达到了各项标准和要求,顺利通过验收并为我校换发了保密室资格证书。配合我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使用运行,结合分管工作任务,在系统中增加了学位信息上报模块,顺利完成了2010年的学位信息上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人才队伍建设——“造峰”和“蓄水”工程


      2010年,化学化工学院孔祥正博士、理学院陈刚博士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并获得“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学校共引进“泰山学者”1人,学科带头人5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引进与培养领军型人才的“造峰”工程和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蓄水”工程,完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构筑起新的人才高地。


      不断深化和完善以教师岗位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岗位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为做好全校教师第一轮岗位届满考核和新一轮岗位竞聘工作,修订实施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教师聘期届满考核办法(试行)》、《米兰·(MILAN)官方网站,教师岗位聘任办法(修订)》和《米兰·(MILAN)官方网站,校聘教师岗位任期目标》等文件。修订了《米兰·(MILAN)官方网站,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和《米兰·(MILAN)官方网站,人事调配管理规定》等文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人事工作运行新机制。


      引进与培养并重,大力开展多层次、重实效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年初制定了《2010年师资引进方案》,根据学校各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应聘人员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采取全职引进为主、双聘引智为辅的方式,根据各学科建设不同层次需要和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分别制定聘期工作目标,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学科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工作卓有成效。2010年我校共引进“泰山学者”郑中1人,学科带头人孙元功、陈刚、吕正亮、马树华、李村成等5人,引进优秀中青年博士46人,2人进入2010年山东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有13人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于衍真教授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教育厅有关“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项目,25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访学资助,其中出国访学7人,国内访学18人,资助经费达到71万元;组织完成了20名校派出国访学教师的推荐选拔工作;组织完成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工作,参加人员达到255人左右;在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27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


      顺利完成职称评审工作。今年我校共有341人申报职称,其中申报教授68人、副教授227人、讲师11人,申报教师外正高2人、副高24人、中级9人。经过各级评议推荐,最后有教授17人、副教授58人、讲师9人、教师外正高1人、副高2人、中级6人获得推荐通过。


      2010年,学校在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后勤保障、国际交流、基本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都续写了辉煌。


      伟大的时代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建设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期盼,是社会与民众对我们的呼唤与要求,也是全体济大人的必然选择和奋斗目标。2010年,4万余名济大人秉持一心,呕心沥血、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济大,继往开来,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焕发出勃勃生机。


      凝心聚力,再铸辉煌。在扑面而来的2011年,让我们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学校“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上来,在“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阶段,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用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前瞻的思路、更扎实的工作,努力把米兰·(MILAN)官方网站,的各项工作推向新高度,迈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党委和行政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用2011年的丰收为建党九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刘珂珂、陈 敏、张 伟、刘 哲
    摄影:于剑波、张 伟
    编审:高志刚